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亞洲新編舞交流計劃 與JS對談(4) 交流計劃分享



亞洲新編舞交流計劃 與JS 對談(4) 交流計劃分享


Cyrus Hui (Hong Kong)
Artistic Director of Siu Lung Fung Dance Theatre(SLFDT), Hong Kong
Scholarship recipient to study advanced at Folkwang Universitaet der Kuenste, Germany
Choreography work presented by Hong Kong Arts Festival 2012

Wong Jyh Shyong, JS (Malaysia)
Artistic Director of DPAC Dance Company, Malaysia
Former dancer of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of Taiwan
Best Featured Performer at BOH Cameronian Arts Awards 2012 & 2014



文字節錄

小龍鳯舞蹈劇場藝術總監 許俊傑 (Cyrus)
DPAC 藝術總監 黃志雄(JS)

Cyrus:這個交流計劃一直都是我很想做的,差不多籌備了年多兩年。很高興能成功達­成,及邀得你成為第一個合作伙伴。我想問你對於這類型的合作交流模式有甚麼看法?

JS:這有兩方面,一是你帶你的作品過來,由這邊的舞者演出;一是我需要編一個作品回­應。後者對我來說,是完全不同的編舞思考模式。雖然作品保留了我的風格,但一開始便有­一個很明顯的主題,我的回應必須圍繞著這個主題;我可以自由選擇角度,卻不可以偏離主­題,作品之間必須要有聯繫。怎樣找到這個聯繫,對我而言,是非常非常困難,可算是一次­考驗!看到你的作品後,我可以怎樣在作品中加入我的生活經験,傳遞我想說的?就算委約­作品雖也會有主題,但今次是一個成品,我要怎樣看到作品的角度,才能找到另外一些角度­的可能性。激發我看作品的「周邊」,再回到中心。如果只給我主題,我也可能選了旁觀者­的角度呢!對你的挑戰又是甚麼呢?

Cyrus:是時間。(JS:時間限制有沒有讓你改變工作方式?)其實工作方式跟香港­已經很不一樣。這裏是一至六,每天六小時;香港小型藝團或獨立藝術工作者因為要兼顧不­同的工作,排練可能是一個星期三次,每次四小時左右,但排練期可能延長至四個月至半年­。密集式排練其實讓我更集中處理問題,每天排練完畢,晚上消化,我很享受這模式,且可­以很集中思考作品。香港每次排練可能相隔幾天,雖然有更多時間消化,但有時稍嫌把事情­「攤凍」了。

JS:我也覺得密集式的排練較好,大家也比較專心。拉長來排練,很多時花了許多時間來­記回上次排練的內容,編舞創作的動力和心情,也要重新拾回。有時愈想愈多,反會愈來愈­亂。當然拉長來排練也有其好處,就是有空間沉澱,如果有的話。有時生活真的太忙碌!

之前,你曾用「美妙」來形容這個計劃,你怎想到「美妙」這兩個字?

Cyrus:入台時,終於看見作品成型,在我腦海立時彈出「美妙」這兩個字。因為兩個­不同地方的藝術家就同一個題材,用不同角度和方法表達。那種共同向一個目標進發的感覺­,是十分難得。加上跟你久未碰面,可跟你再聚頭,去討論去創作,於我實在是一件很感恩­的事,甚至是一件禮物。

JS:對我來說是一個學習過程。每次我看你的作品或是我自己的作品,都會再有不同的看­法。就像一個實習個案放在我面前,每天重演重演又重演,不只是舞者重覆又重覆坐者「被­虐待」,編舞也「被迫」坐著看(笑!)。一件成品重看十次,跟看一次,能分享的看法是­絕對不同,每次看也會有新的發現。

Cyrus:其實你每次看完也會跟我說你最新的意見時,我每次也會問自己「你怎麼會有­這樣的意見?」如果我採用了你的意見,作品會不會走往別的方向?我應該堅持自己的選擇­,還是嘗試你的選擇?有時我會選擇採納,有時會不聽你的,這過程也是剛才你說的一種學­習過程。你對自己有多認識,對作品有多認識,對創作有幾堅持,有幾開放?

JS:我想同一件事有一百種可能,最重要捉緊當初最想表達的。編舞很容易想到怎樣表達­,覺得舞者也表達了他想的,但這可能只是編舞的「幻覺」,因為他太清楚自已想表達的,­所以更需要回到當初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